“原来报关要走这些程序,学到了!”“第一次亲手制造电饭煲,很开心!”……5月14日,湛江进出口企业——广东恒光电器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年轻的客人——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300名大三学生。
为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创业氛围,深化产学研合作,广东恒光电器有限公司与湛江科技学院首次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据了解,这是我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致力于为湛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举措。
“碰一碰”能学到更多
当日9时,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第一批前来实习实践的大学生乘坐大巴车准时到达该公司,分成4组深入办公大楼和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践实操。这次参观,学生们不仅仅可以“走一圈”,还可以在安全生产许可的范围内“碰一碰”。
“我们要给新客户报价,就首先要了解客户从哪里来”“只有分析客户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在洽谈室、业务实操室,第一次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的大学生们认真了解了接单、处理出口单证、报关、与船务公司联络、与客户沟通等业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实践知识,不时提出疑问。该公司员工都一一详细答疑解惑。
要做好业务,首先必须了解产品。在最受青睐的展示厅内,大学生们除了参观了解产品,还尝试了人生首次“直播带货”。据了解,该企业为学生们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不仅搭建了直播间,还备好15个直播片断实战场景。
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罗诗康勇敢尝“头啖汤”,落落大方地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起产品。他直言“直播的体验感觉非常棒”,并表示,这次珍贵的实习实践机会能够帮助他开阔视野,期待今后能够通过更多类似的实习充实自己,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为将来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做好准备。
在带队老师和公司员工的带领下,学生们有序进入生产车间,参观体验电饭煲生产全流程。湛江是中国主要的小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家电制造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湛江锅”早已走向世界。尽管电饭煲是最常见的家用电器,但对于学生们来说,“电饭煲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却是新鲜事。
刘曼妮和同学们就在车间主管的手把手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电饭煲组装、安全性能检测和打包入库的流程。“能够在毕业前到企业实实在在体验工作流程,学到一些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对我们将来就业非常有帮助。”
当日,企业还与学生们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参观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讲解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开展商务活动等工作,增进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
培养社会需要的“对口人才”
据了解,作为与进出口业务、外事翻译、商务管理等国际商务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培养学生成长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该校外国语学院近期还组织学生先后前往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本土民企龙健集团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不少学生表示获益良多。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我们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要培养社会能用的上,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次实践实习既是我们教学环节当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凤杰说,学校希望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践的方式提前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从创业者身上学习到创业创新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树立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希望他们在实践中查找不足,并利用在校学习期间补好短板,使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广东恒光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远明认为,为即将毕业的驻湛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动手摸一摸机器,感受一下实实在在的生产流程,亲身参与到业务谈判、客户开拓等工作中去,了解实际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在互动中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学生如果要找一个心仪的企业,他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准备简历、怎么去见习、试用期应该注意什么、转正之后怎么规划职业生涯,等等,这些都是准毕业生们亟需掌握的知识,而我们恰好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市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外贸进出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群众办实事、助力湛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尝试,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化解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矛盾的一个探索。未来希望更多外贸进出口企业能够通过有效方式,把企业开展外贸工作的经验分享给湛江的高校准毕业生,让高校学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对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