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中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和历史机遇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
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建设,关键要解决重大项目金融支持、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问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表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特殊性,我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要注重防范风险,保障投资合作顺利开展。李毅中认为,要防患社会安全风险,法律风险、法规和制度风险,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文化融合及机构整合风险等四方面的风险。
社会安全风险须防范
由于受当地冲突的影响和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在高风险地区投资遭受挫折的风险大。但高风险中往往有较好商机,为此需要对投资的潜在风险有足够的调查和分析。李毅中建议企业将安全保障承诺纳入合同条款。就政府而言,如企业对东道国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政府应告知企业相关信息,以助力企业对东道国的政局、经济状况进行预判。当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尽量给予疏通,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紧急情况时,要积极进行交涉,保障企业人身安全。
警惕法律、法规和制度风险
中兴、华为、中海油、中化、三一重工都曾在“走出去”投资中受阻。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背后有美国利益,例如去年美的集团拟以40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即受到美国干扰。有的“走出去”投资失利伴生违法违纪行为而受到查处。“某些并购和投资项目可能涉及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往往被严格审查,这不奇怪,也是一种常态。”李毅中称,企业在前期进行尽职调查时,对东道国的主权以及法律规定、政策动态等要进行深入考察和梳理,要按照商业行为准则做事。企业规范决策程序的同时,还要加强财务审计与纪律检查。他建议设立海外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名义对跨境(跨国)投资进行审查。
防控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
李毅中指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对外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靠贷款,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负担(利息高),而且也增加了信用、利率及汇率风险,融资须谨慎。资产并购不同于项目投资,目标企业和目标项目距离远,可研报告要周到细致。目标企业权益、债权和债务,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状况,目标项目资源、市场和区位、交通、技术标准、社会环境等情况都要了解清楚。“对外合作要捕捉行业风向及把握世界经济运行周期性规律。”李毅中认为,跨国投资需要注意技术和市场风险,而全球经济、行业经济是否景气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他特别强调,企业选定投资项目要选取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业和强项,尽量不投资不熟悉的领域。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落实产品市场分布及市场容量,并规避当地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
重视文化融合及机构整合风险
2010年3月,吉利公司赴瑞典收购沃尔沃时,欧洲和瑞典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动荡中。沃尔沃员工打中文横幅进行抗议,担心被并购后减薪裁员。吉利公司李书福当即提出不裁员、不关闭、不移走生产线,稳定了沃尔沃员工的心。被吉利并购后的沃尔沃一年扭亏,两年分红,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华为海外公司外籍员工占比20%,达2.3万人。不仅雇用当地的劳动力,且高管岗位也向外籍员工开放,这使得华为公司内部非常融洽。
的确,并购交易、新建项目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长期形成的理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人员融合相对困难。为此,李毅中建议,企业并购和项目投资前后要制定完善的整合计划,既要有进步与改革,又不能操之过急,要加强沟通与交流。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帮助投资“一带一路”的企业确定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区位抉择、投资趋向和合作方式等,进而对具体国别提出针对性的投资指导意见。尽快制定海外并购投资法律法规,就外汇管制、资金保险和税收等制定出标准化、便利化的操作方法和保护政策。总结企业尊重当地习俗、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并上升为指导意见。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与相关国家签订双边投资贸易保护协定,开通多元化的融资途径。确定应该支持的重点项目及重点行业,支持培育中介机构,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信息网络,开展风险评估。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吸引海外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及国外公司合作,定向培养对外合作专门人才。与此同时,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国企“走出去”简政放权,形成企业联盟,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