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非经贸合作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发布:2018-08-07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将于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令世界瞩目,是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盛会。“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峰会主题,也将为新形势下的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非洲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0多亿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待开发大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非洲凭借其丰富的能源与矿藏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日益受到世界各大国关注。非洲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2000年中非论坛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明显提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沿革

  

    62年前,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经贸和文化交往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中非关系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对非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处于出超地位。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更加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其中,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十分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中国在非洲最大贸易伙伴。

  

    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双边交流、沟通和合作,在非洲国家的提议下,2000年成立了机制化的“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召开一次,不仅是中非领导人之间集体对话的战略平台,而且会推出指导未来三年中非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蓝图。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更进一步加强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两国共同发展。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集体对话和双边磋商的全新合作机制的正式确立,进而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纪元,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非出超地位变为入超,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大多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等,从非洲进口的商品则仍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钻石等初级产品为主。


  二、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有力推动下,中非经贸合作自2000年以来取得了快速和全方位的发展。

 

   1、中非经贸合作规模增长显著。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超越美国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也成为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国迄今已同24个非洲国家建有双边层面的全面战略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33对;截至2016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约400亿美元,有超过3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2017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7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2亿美元,一批重大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验在非洲受到欢迎,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的开通将助推东非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

  

    2、中国因素成为非洲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中国在非洲经济增长加速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来自中国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非洲出口相关产品、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直接促成了非洲的“资源繁荣”。收入的增加,增强了非洲国内购买力,国内市场和需求得以扩大,也引致了众多行业的发展,进而为非洲经济增长和能力建设提供了基础。其二,来自中国的资金、企业、人员、管理、项目和技术,帮助解决或缓解了许多阻碍非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非洲向千年发展目标靠近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三,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成果显著,令世界重新审视非洲,从“没有希望的大陆”(《经济学人》2000年语),到“非洲崛起”(《经济学人》2011年语),国际社会对非洲发展前景的判断和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三、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的内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和宽泛,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所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修复期。世界经济陷入所谓“平庸增长”状态,总体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外部需求在减速,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在加剧,贸易保护和规则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国内看,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例如,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削弱,经济结构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以往单纯靠出口创汇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受到很大冲击,传统贸易方式已经难以担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动我国优势产能“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市场和资源,重新构建国际竞争力。

  

    从非洲看,随着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非洲各国生产的自循环体系和投融资的自循环体系在不断成型。但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非洲的内生要素尚不足以支撑其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需求,仍离不开外部的市场、技术,尤其是资金的支持。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至少在未来20年内,撒南非洲各国仍是世界主要的资金净流入区域,长期内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性大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利益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引进中国投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很多优势产能和产业,是全球很多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没有或缺乏的。大力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既能满足非洲当地需要,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配置中找到新的坐标。